3 月 21 日下午,宋亚菲教授走进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,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 “新时代外语院校的新使命” 的精彩讲座。此次讲座以国家意识和世界眼光为视角,深度剖析了外语院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与担当,为师生们指明了方向。
讲座伊始,宋亚菲教授回顾了我国外交发展历程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“站起来” 阶段,1949 年与 18 个国家建交,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、“求同存异” 方针,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,再到中美、中日关系正常化;“富起来” 阶段,全方位开放,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举办博鳌亚洲论坛、中国——东盟博览会等;以及 “强起来” 阶段,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、人类命运共同体,推进 “一带一路” 建设,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,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这一系列发展历程让师生们深刻认识到,国家的发展与外语事业紧密相连。
宋亚菲教授强调,新时代外语人才需具备 “有家国情怀”“有全球视野”“有专业本领” 的特质。在培养人才方面,外语院校应以 “传承红色基因”“提高育人水平” 为基点,明确 “为党和国家” 培养人才的根本宗旨。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,更要增强文化自信,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、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。
当下,中国主张、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备受国际社会关注,外语院校应立足国家发展战略谋划自身改革发展。例如,在教材编写上,要补充新时代文化元素,融入 “一带一路”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内容。同时,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至关重要,要让学生做到 “讲得出、传得开”,从 “会观察”“有感受” 转变为 “能讲好”“有作为”,以青春力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。像广西外国语学院学生在 “高教社杯” 大学生 “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” 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与交流活动中获奖,就是新时代外语学子展现风采与责任的生动案例。
此次讲座让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的师生们深受启发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将以讲座内容为指引,努力提升自身素养,为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合作贡献力量。老师们也明确了今后的教学方向,将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培养,助力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。
讲座结束后,现场气氛热烈,宋亚菲教授与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。在交流过程中,一个有趣的发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。印尼语专业的卢宝泉同学和老挝语专业的黄宝漩同学,名字发音相似,这一巧合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。宋亚菲教授借此契机,谈到语言学习的相通性,鼓励不同语种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。她指出,虽然印尼语和老挝语属于不同语系,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,都需要对文化背景深入了解,通过相似名字的话题,更能体会到不同国家文化间的奇妙联系。
宋亚菲教授与师生深入交流
宋亚菲教授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,不仅要专注于语言技能的提升,更要以文化为桥梁,增进与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,真正践行新时代外语人才的使命。这场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,却在师生们心中种下了更加积极探索语言文化世界的种子,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注入了新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