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!我是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日语专业的陈明翔。很荣幸能在第二届“中国故事大赛·双语中国”全国大学生外语翻译大赛中日互译赛道中斩获一等奖。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,更离不开学校的培养、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支持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备赛历程与心得感悟,希望能给热爱外语翻译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。
回想备赛过程,“坚持积累”是我最大的制胜法宝。从踏入日语专业的第一天起,我就深知翻译能力的提升绝非朝夕之功。课堂上,我紧跟曹琳老师的教学节奏,认真钻研语法、词汇和翻译理论;课后,我主动拓宽学习边界——每天阅读《日经新闻》《读卖新闻》等日文媒体,同时反复研读经典中文著作的中日对照译本,在跨文化阅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转换。为了攻克中日互译中的文化差异难题,我建立了专属的“文化翻译库”。遇到诸如“二十四节气”“汉服形制”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时,我会对比权威文献中的译法,结合日语受众的认知习惯进行调整。比如,在翻译“惊蛰”时,我没有简单直译,而是补充解释为「春雷が大地を鳴らし、眠っていた虫たちが目覚める節気」,让日本读者更易理解其内涵。比赛后期,我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投入到实战训练中。在曹琳老师的指导下,我以近三年翻译赛事真题为素材,严格按照比赛时间模拟答题,并通过“自评+师评+同学互评”的三维反馈机制,不断优化译文质量。每一次修改,都是对语言敏感度和文化洞察力的淬炼。
当看到中日互译赛道的试题时,我既紧张又兴奋。这是关于日本文化的起源发展新闻报道,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和鲜活的群众语言,既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,又要传递出中文原文的感染力。我迅速调整状态,运用平时积累的“农业现代化”“共同富裕”等日语固定译法,同时通过补充背景信息、转换表达视角,让译文更贴合日本读者的阅读习惯。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,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,更是文化桥梁的搭建。在中日互译中,我们既要做中国故事的“解读者”,用精准的语言让世界听懂中国声音;也要成为文化差异的“调和者”,以恰当的表达方式消除理解障碍。
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,我深知这条路没有捷径。但正是日复一日的坚持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,让我离梦想越来越近。如果你也热爱翻译,想要用语言传递中国声音,我想告诉你:大胆迈出第一步,从每天的点滴积累开始;勇敢迎接挑战,在比赛与实践中突破自我。
最后,衷心感谢广西外国语学院为我们提供的优质学习平台,感谢曹琳老师的悉心指导,也感谢一路相伴、互相鼓励的同学们。未来,我将带着这份荣誉继续前行,在翻译之路上深耕不辍,也期待更多同学加入我们,用语言为世界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