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柬埔寨概况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分享

时间:2025-08-12 来源: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柬埔寨语系

一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

课题组结合《柬埔寨概况》课程教学方法、教学形式,以及实际各章节的教学内容,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爱国主义,“四个自信”、历史唯物主义,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宗教观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、和平与发展、习近平外交思想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人类命运共同体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、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理念有机融入课程内容。并通过讲授、分析、讨论柬埔寨的历史简况、政治制度、经济发展、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,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与柬埔寨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
二、完善课程内容

为了更好契合教学要求,课题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完善。首先更新和扩充基础知识:梳理并更新柬埔寨的地理、历史、政治、经济等基础知识,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。其次强化中柬关系内容:深入研究并介绍中柬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状,包括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。突出强调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中柬合作,包括合作项目、成果和影响等。再次增加案例分析:选择具有代表性柬埔寨政治、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柬埔寨的实际情况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全球视野: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,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差异与联系。

 

三、改进教学方法

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,课题组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。首先,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,利用图片、音频、视频、微课等素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柬埔寨的历史和文化。其次,采用了互动教学方式,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,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。再次、采用任务教学法,每节课前布置学习任务,要求学生在课后准备,下一节课实践环节进行展示。最后,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,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柬埔寨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,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柬埔寨的社会和文化。

四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

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,课题组首先加强理论研究,将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的融合,在制定课程目标时,明确融入思政教育的目标,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、跨文化意识、爱国情怀等。其次注重思政挖掘与整合,深入挖掘柬埔寨历史、文化、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资源,找到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,如视频、图片、新闻报道等,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展示柬埔寨的实际情况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。

五、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

融入课程思政主要分为课前、课中、课后三个阶段进行:

(一)课前:预习引导:通过发布预习任务或问题,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柬埔寨的历史、文化和社会背景,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。

(二)课中阶段:1.专题讲解:如结合柬埔寨的实际情况,专题讲解相关的思政内容,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的中柬合作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柬埔寨的应用等。2.案例分析: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柬埔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,引导学生关注柬埔寨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挑战,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。3.互动教学:采用互动教学方法,如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等,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柬埔寨的文化和社会现象,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。4.成果展示: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,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。

(三)课后阶段:1.实践拓展:布置与柬埔寨相关的课后实践任务,如撰写调研报告、策划文化交流活动等,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柬埔寨,并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。2.学习反思: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,鼓励他们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,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。

通过以上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,在《柬埔寨概况》课程的课前、课中、课后全面渗透思政教育内容,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,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。

一审:黄梓岚 二审:黄琦蔚 三审:梁淑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