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飞机降落在金边,湿热的风裹挟着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,我意识到,一段全新的人生篇章正缓缓展开。从广西外国语学院到金边皇家大学,我不再仅仅是一个在中国学习高棉语的学生,更成为了这片语言沃土上的“在地生活者”。这一身份的转变,让我对“文化”二字的理解,从能看到的知识变为可触摸的生活本身,也让我在语言实践中立马感受到了落差。

在国内的课堂,我们学习字正腔圆的高棉语;而金边的市井烟火却告诉我,真正鲜活的语言,正生动地流淌在街巷之间。它藏身于小贩起伏的叫卖、友人嬉戏的笑骂、长辈关切的叮咛里。我清晰地记得,初次在市场用课本句式问价时,老板娘报出一连串迅疾而陌生的音节。在我茫然无措时,她转而用放慢的语速和生动的手势,向我推荐新到的蛇皮果。那一刻我顿悟,语言远非交流工具,更是建立关系、传递温度的桥梁。每一次成功的互动,哪怕只是简单的问路,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,都不断推动着我更勇敢地去听、去说、甚至去犯错。

另一重深刻的感触,是金边的课堂则重讨论,老师善于扮演引导者,鼓励学生大胆表达。起初,习惯于聆听和记录的我,在需要即时陈述观点时倍感胆怯。幸而,在师长与同伴的鼓励下,我逐渐明白,讨论的价值正在于观点的碰撞,这里没有绝对的“对错”,只有纷呈的“见解”。

当然,求学之路并非总是坦途。语言的壁垒、文化的隔阂,都曾让我在深夜面对文献时感到焦虑。但恰恰是这些挑战,逼着我跨出舒适区,主动求教,积极融入学习小组。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环境中,为自己开辟道路。

从陌生到熟悉,从隔阂到融入,这段旅程充满了挑战,更充满了惊喜。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,真正的跨文化交流,绝非简单地学习语言与风俗,而是放下文化中心的预设,全身心地去体验、理解并接纳另一种生活方式。

从中国学子到在地生活者,这段旅程让我深信:学问之道,贵在交流与思辨,重在实践。它不仅丰厚了我的知识,更重塑了我的思维。这无疑将化作一笔无可替代的财富,深远地影响着我的未来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