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反馈与优化研讨会圆满举行 ——深化思政融合,赋能国际视野培养

时间:2025-09-17 来源: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

9月16日,《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组在文化园114会议室召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反馈与优化研讨会。会议聚焦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与改进路径,项目组成员围绕学生反馈、教学痛点及优化策略展开深入研讨,旨在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,提升学生跨文化理解力与国家认同感。

学生反馈:实践激活认知,思政引领成长

会议伊始,教师团队分享了前一阶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调研结果。学生普遍反映,通过分组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,对东盟国家社会文化有了更立体、深入的认知。例如,在“中老铁路建设中的文化交融”案例研讨中,学生不仅理解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,更深刻体会到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全球意义。同时,课程内容显著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的关注,部分学生表示“开始主动对比中外治理模式,思考中国方案的独特性”。

问题剖析:精准定位教学痛点

针对实践反馈,教师们深入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:

1.思政元素解读深度不足:部分学生对文化现象背后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根源理解较浅,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描述;

2.评价体系待完善:现有考核偏重知识记忆,对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、思政理解深度等维度缺乏量化指标;

3.案例时效性需提升:部分案例未能充分结合东盟国家最新动态,削弱了思政教育的现实关联性。

优化措施:以评促教,以案启思

为破解痛点,会议提出三项核心优化方案:

1.强化思政元素深度解析:在教学内容中增设“文化现象溯源”模块,通过对比分析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发展路径,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差异背后的制度逻辑。例如,结合泰国“王室文化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探讨不同治理模式的优势与挑战;

2.完善多维评价体系:将小组合作表现、思政理解深度纳入考核框架,权重占比提升至30%。采用“过程性评价+成果展示”相结合的方式,重点考察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;

3.更新案例库,增强现实关联:引入2025年东盟峰会、RCEP深化合作等最新案例,设计“中国—东盟青年对话”虚拟仿真项目,让学生在模拟谈判中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价值。

结语:以思政之光照亮国际视野

此次研讨会是《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》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次重要总结,为后续改进提供了方向。课程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持续以“价值引领、能力提升、知识传授”三位一体为目标,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与评价体系,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。

一审:黄梓岚 二审:黄琦蔚 三审:梁淑辉